close

從「網路小白」談少年的品德教育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rime_1201@yahoo.com.tw 


張淑慧


e世代少年的生活常掛在網路上,做功課靠網路蒐集資料、交朋友藉網路媒介溝通、傳遞訊息要依賴網路傳播,連休閒娛樂也是線上遊戲當家。網路的虛擬世界反映出少年的真實生活,當網路上出現愈來愈多的「網路小白」時,就讓人對e世代少年的品格有所擔心。


 


對父母及老師而言,可能很少聽到「網路小白」這個名詞,「小白」係指在網路中違反網路倫理與素養、沒有禮貌、不守規矩與法令、不接受他人的良性建議,造成其他網路使用者困擾的小白目。「網路小白」雖不是人人喊打,但絕對不討人喜歡。「網路小白」有不同類型,一種是「新手小白」,因新接觸網路,覺得網路是虛擬的,完全不必接受現實世界的規範,因此不了解網路倫理,沒有網路情義,常發生嗆聲、造謠、轉貼別人的文章、或違反法律的行為,在遊戲中也會有「乞丐」、「搶怪」、「檢骨」等白目行為。


 


另一種是「米苔目小白」,這種網路小白目是比白目更白目,不太去思考問題及現象,但又喜歡隨意發問、亂回文,套一段網友的留言:「我最不喜歡ㄉ是...搞不清狀況也回...還回ㄉ一副自以為很強...別人都很遜ㄉ口氣... 最看不慣亂嗆人...沒禮貌ㄉ回文!!!」「米苔目小白」會到劉德華網站問5566的行程問題,也會到少年輔導網站留言他奶奶有老人失智的困擾,甚至在學校網站批評師長穿著及傳校園八卦,如果刪除留言還會被批判言論一言堂,這些米苔目少年會說這是民主時代,校方無權干涉發言。有時一不小心,還會激發少年的同儕義憤,學生群起抗爭,這時校園網路就會口水與白鷺齊飛、師長顏面與草地共一色。


 


第三種小白就是「KUSO小白」,KUSO一詞源自日文,原意是「可惡」,或接近中文的「爛」,是用來罵人的語彙,因日本電玩界的「認真玩爛GAME」而風行。現在KUSO在網路上成了「惡搞」的代名詞,從網路文章、圖片、影片都成了KUSO族展現惡搞的領域。前陣子引發著作權問題討論的「無間道」搞笑影片就是KUSO影片的創意代表作。但如果加上白目行為,那真的是惡搞,而非創意。「KUSO小白」常以創意為無限上綱,自我意識強、自大好勝、好大喜功、擅自更動他人著作、專搞網站破壞、騷擾其他網路使用者,製造網路世界的糾紛,有時還以被稱為「變態小白」沾沾自喜。


 


「小白」出沒的地點不只是網路,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不少這類型的「小白」少年,在學校團體、人際互動,甚至家庭生活都會出現這種不重視倫理、沒有禮貌、不守規矩與法令的小白目。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93年對1951名少年進行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,發現30.1%的少年認為可以在網路上批評他人;48.7%表示可以隨意燒錄CD送人;49.6%曾想過以武力傷害他人身體;28.2%覺得自殺也是一種解決問題方法。除了現況調查,在實際案例也會有一些言行不一的誠信問題;曾經有家長反應他無法管教孩子的說謊行為,當父母要求子女誠信時,孩子卻辯稱在網路上都是騙來騙去, 連 老師都說上網時不能誠實呈現自己身分資料。


 


許多家長、老師關注孩子的課業成績,但如果只著重智能的傳輸,雖然會增加少年豐富淵博的知識,但無法增加少年面對環境及成長過程的思考力及適應力,更缺乏體諒他人的心性,因此容易發生挫折,可能造成親子或人際互動的困擾,也可能運用豐富知識進行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行為。這些現象都讓我們體認到:在e世代的生活中,虛擬與現實的混淆、自我與快速資訊的擴張,無論是規範、認知及態度等方面,現在少年確實需要以人為本、以法為規、以誠為體、以德為用的品德教育。


 


老子、孔子在相關典籍中提倡智慧、勇氣、愛、公正、自我節制及崇尚善美等美德,這是最基礎的品德。儒家傳統思想中強調教子之道貴之以德,認為品德教育是最基礎且重要的。馬丁路德曾說過:「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、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,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,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、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。」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人力資源,少年的行為與教育也是國力的展現。時代潮流強調國家人力的培育、核心價值的發展,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出:「道德、倫理、價值觀的挑戰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。」由此可見,從中國古聖先賢的思想到當今時代的觀點,都顯現品德教育的重要。


 


道德、倫理、價值觀決定少年生活的思想、態度和言行,讓孩子儘早啟發內在品德知能,讓少年學習判斷是非對錯,對家庭、社會及國家都是良善的發展。目前社會傳達給少年的價值觀多為混亂、負向的,少年階段是兒童及成人世界的轉銜期,雖不似兒童的無知,也無法完全辨別社會訊息的良莠與否,久之,少年處在資訊爆炸的世界,充斥著無法辨別的訊息,其價值觀及品格發展令人擔心。


 


品德教育包括哪些?各家論述莫衷一是;但隨著時代的改變,品德教育必須走向價值的多元化,打破傳統的框架,向少年展現一個更寬廣、更自由、更獨立、也更真實的品德價值。曾經有少年提及自己的媽媽要求他背一堆經書、家規,還要求他要雞鳴而起、灑掃庭院,這個叛逆小子說:「拜託!現在都市哪來雞?公寓房子哪來庭院?等雞叫去掃庭院?下輩子吧!」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曾邀請教育界、企業界、社會學、心理學等各領域專家,集思廣益歸納出現代人須具備三大能力,第一類能力是智能能力,包括讀寫算、邏輯推理、科技應用、資訊處理、外語知識等學習能力;第二類能力是個人能力,包括溝通能力、獨立思考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適應能力、終身學習等能力;第三類能力是公民能力,包括負責、自律、誠信等自我管理的能力,以及對他人尊重和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的能力。


 


德國教育學 家湯克 教授認為,品德教育包括內容和方法。如果 家長和 老師只談品德教育的內容,沒有貼近性的教育方法,易引發處在反抗權威時期之少年的反感及距離感。如果只談方法,不談內容,品德教育也會流於形式。而且少年的生活遊走在家庭和學校中,父母 和 老師共同關注少年的教育,如果家庭和學校各吹各調,各自規劃不同的品德教育的方法和內容,孩子易困惑、混淆,甚至家庭和學校的努力互相抵消。因此,親師應該合作、學校和社區應共同努力、社會各界應該達成共識:什麼是良好品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;否則,我們投入大量精力所教導出來的少年仍不知如何處理人與人、人與環境的關係,不懂得如何融入社會群體、成為社會的一份子,甚至不尊重生命,不重視公平、誠實與守信等做人的基本道理,成為一個不知品德教育為何物的孩子。


 


在國外有許多國家漸漸重視品德教育,美國重視道德、公民及人格等品德教育;日本和澳洲也加強學校的道德與公民教育;英國更把品德教育落實在各中小學,稱之為「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」。英國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、同時不妨礙他人;也讓孩子體認如果靠欺騙達到目的,其成果是失敗的;同時協助孩子領略享受輸的過程,認知不是每次都贏,也要學習面對不同的結果。英國人多認為「道德是被感染的,不是被教導的。」因此在校園及家庭創造各種機會,選取週遭發生的事情,機會教育讓孩子们討論、提出看法,領悟和判斷對错是非;鼓勵團體學習和遊戲,讓孩子懂得照顧與體諒別人,增進與他人合作的能力;也提供各項機會讓孩子參加公益活動,內化孩子的社會責任與愛心。使孩子從平時學習、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感受這些體驗學習。


 


品德教育不只在學校展現,也是家庭的重要課題。在少年輔導工作中,看到許多少年因父母的疏失及家庭的失功能而衍生許多偏差行為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導師,許多父母只重視孩子的營養及智力開發,卻對孩子的道德品格有所忽略。一如有位少年憤憤不平的說:「我媽媽每次看我三歲的妹妹打人都會很開心,妹妹去隔壁家拿別人東西會覺得她好棒、會選好東西;可是每次我打人、拿別人東西就罵我,說我是壞胚子。」優秀的道德與品格必須從孩子還在搖籃中開始陶冶,不能小時多般縱容,到成長之際就諸多限制,讓在兒童及成人階段擺盪的少年無所適從。


 


父母在家教育子女,有幾項要點,簡述如下:


一、言教不如身教、做孩子的好榜樣


有些父母是演講家,管起孩子滔滔不絕;但卻不是實踐家,說的一套、做又一套。少年常抱怨媽媽管他交友行為,要求講電話要短小、精確,講不到幾分鐘就說電話線要燒掉了,有時還會偷聽孩子講電話,嫌孩子講話內容沒營養。但媽媽自己一拿起電話沒有一個小時是無法中止,談的內容更是東家長西家短,少年形容:「比X周刊更八卦!」這樣如何教導子女言行一致?如何讓孩子願意接納父母的建言。


 


二、學習傾聽孩子的言行、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


國小一年級的學校日,家長出席踴躍,反觀國中八年級的學校日,卻是家長稀疏;品德教育不只是兒童的重點,人格摩塑的青春期少年也是應關懷的對象。除了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,平時父母也要傾聽自己的孩子。許多孩子說媽媽嘮叨起來就像老太婆的裹腳布,又臭又長,要孩子專心聆聽訓誨;但當孩子想講話時,父母卻是忙於家務或工作,有時虛應一聲表示聽到了,讓孩子根本不想跟父母分享觀點、更別說是價值觀討論。


 


三、審視每週時間分配、將親子時間放第一


家長常說自己很忙,「忙」者心亡也,如果父母都無心關注孩子,怎能期待子女有優秀的品格。建議家長可以審視自己的時間,再忙也要以親子時間為要,重視每天全家一起吃飯的時間,讓孩子體認到父母的用心,也藉由親子時間分享內化子女的正確判斷及優秀品德。


 


四、正向品德語言的互動、由愛出發的懲罰


家長常說不要這樣、不要那樣,有時會讓孩子模糊,應具體說要怎樣,讓孩子能有所依循及學習。且父母使用的語言應為正向品德語言,使孩子在正向品德環境中有所薰陶、有所感染。即使孩子有錯,父母也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處罰是基於愛,而非做錯事的懲罰。父母以德教人、以情育人,讓孩子學到平常心,也學習「賞識有度、批評得法」的正向行為。


 


品德思想落實於實務生活中,應和少年的實際現況與次文化連結,縮小與少年的差距,讓品德教育不只是口號或遙遠的八股文,甚至是曲高和寡的理想主義。框架在傳統價值背景的品德教育,易讓少年對於新世代的健康誠信價值觀和道德失去興趣及參與感,因此應貼近少年生活,建立在学生生活經驗上,根據少年生理、心理發展而安排開放性的品德教育活動,發展新時代的品德教育。且從學校、家庭、社會一以貫之,同時重視品德教育內容與方式,讓少年能知行合一,培養新時代的少年正確價值觀,進而提升少年的道德水準。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淑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